炎炎夏日,就想尝点滋味丰富的南洋美食。香甜的「娘惹糕」是马来西亚的传统点心,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特定美食,「娘惹菜」代表了一种料理形式,也是一种象征族群融合的「娘惹文化」。
认识娘惹糕Nyonya Kuih
娘惹糕是一种料理形式的总称,流行于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汶莱、印尼及泰国南部一带,种类繁多,烹调方式为蒸、炸、烤,风味以甜、咸、辣为主,原料是糯米或木薯,并会根据个人喜好添加特殊食材,揉合出不同的口味,如班兰(Pandan)、椰浆、花生、红豆、麻六甲椰糖(Gula Melaka)、参巴(Sambal)等。
※斑兰:一种热带植物,为东南亚料理的香料之王,可用于制作面包、娘惹糕、甜粽等,也可以搭配姜黄、椰奶、香茅、柠檬叶等南洋食材制成香料饭,或加入马来绿咖喱中增香,用途广泛。
※参巴: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星马一带的辣椒酱,会添加在娘惹菜及叻沙料理中,食材丰富,包括虾米、辣椒、蒜头、红葱头,再依喜好加入香茅、南姜、罗望子、柠檬汁调味。
娘惹糕的由来:峇峇娘惹
15世纪初至17世纪间,中国男子到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地区定居,与当地女子通婚诞下的混血后裔,通称为土生华人,当地称为「峇峇娘惹」,男孩为峇峇(Baba),女孩为娘惹(Nyonya),麻六甲即为娘惹文化的发源地,早期各族群的来往频繁,饮食文化结合之下,使「九层糕、曼煎粿、红龟粿、木薯糕、阿榜糕、蜂窝饼」等外来美食,逐渐内化成「娘惹菜」。
峇峇娘惹文化主要集中在槟城、马六甲两个城市,目前已逐渐没落,但娘惹们改良过的糕点却被不同的族群传承下来,在马来西亚的路边摊、餐馆、面包店随处都能品尝到「娘惹糕」,也不断衍生出更多创新吃法。
娘惹糕的特色
色彩鲜艳,香气浓郁
这是娘惹糕的两大特色。娘惹糕大多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制成,口感软糯,并利用班兰叶、蝶豆花、洛神花、拉米叶(Daun Rami)等植物汁液染色,再添加大量的南洋香料。
用色方面会考量用途,以「九层糕」、「红龟粿」为例,婚庆场合时会染成红色,取大喜之意;逢哀丧时,则以黑白色调为主,将九层糕用蝶豆花染成蓝白色,红龟粿的饼皮用紫米、拉米叶染成紫黑色。
娘惹糕以香气浓郁、色彩丰富为特色。同样是「红龟粿」,不同场合会将外皮染成不同颜色。
文化融合,口味繁多
娘惹糕是族群融合之下诞生的糕点,搭配各地元素,形成不同风格,例如「兰花糯米糕(Pulut Tekan)」会用蝶豆花将糯米饭染蓝,压成四方扁平状,再搭配咖椰(Kaya)享用;「椰丝糯米卷(Pulut Inti)」会包入炒过的内陷,再用香蕉叶包裹起来;「参巴糯米卷(Rempah Udang)」会包入香料、椰丝、辣椒、虾米炒香而成的馅料,搭配辛香的参巴酱。
种类因应婚庆礼俗
不同种类的娘惹糕会搭配不同的喜庆礼俗,例如广受喜爱的「椰丝球(Ondeh-ondeh)」是婚宴必备糕点,有团圆、圆满的美意;寓意子孙满堂的「哆哆(Dodol)」,祭拜祖先时常会上桌;端午节期间,会制作用粽叶包起的「娘惹粽」;「马来鸡蛋糕(Kuih Bahulu)」、「粿加必(Kuih Kapit)」则是农历新年时必备品项。
娘惹糕,这道马来西亚的传统甜点,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它融合了华人的烹饪技艺和南洋的风味,完美体现了华人下南洋的精神——在异国他乡,不忘根本,又勇于融合和创新。每一口娘惹糕,都是对历史的回味,对文化的致敬。让我们珍惜这份味道,传承这份精神,让世界看到华人文化的魅力和包容性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