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是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华人社区最盛大、最热闹、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。春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。
在没有四季的马来西亚,农历新年不叫“春节”,但过年除旧迎新的气氛却不减。
中华传统文化在南洋代代薪火相传,却不乏吸收其他族群文化,在南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历新年文化。
2024年超过10万的中国留学生将在这里,与马来西亚华人一起,共同欢庆属于所有华人的农历新年。
想知道马来西亚是如何过农历新年的吗?
马来文中的农历新年称为“Tahun Baharu Cina”。其实马来西亚农历新年的氛围一点不比国内差,在很多华人集中的地区热闹非凡。即使是马来人和印度人,在农历新年这一天都会用“Gong Xi Fa Cai”(恭喜发财)”来互相道贺。
购买年货
华人在农历新年期间都会早早返回“家乡”购买年货,其中柑桔是必不可少的,因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从广东来,在他们眼里,“柑”就是“金”的代表(粤语中同音),只收金,不送金?那可不行!华人过年买柑桔都是一整箱一整箱的买,所以过年期间,家里总是有堆积如山的柑桔。
华人也会在农历新年购买一些其他的食物和糕点,例如:肉干、鸡蛋卷,炸芽菇(慈菇),炸蟹柳(蟹肉棒)炸鱼皮、黄梨挞(凤梨饼),番婆饼(Kuih Bangkit),粿加必(Kuih Kapit,马来蛋卷),虾饼(Keropok)等。
年夜饭
除夕夜,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一起吃晚餐,马来西亚华人也同样如此。这顿饭不仅仅是美食的汇聚,更是亲情的凝聚。在马来西亚,尽管各家各户的年夜饭菜肴有所不同,但那份对家人的关爱与祝福却是相同的。在热闹和祥和的氛围中,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美味佳肴,互诉心声,共度这个特殊的夜晚。年夜饭,是一份传承,是一种情感,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走亲访友
大年初一,人们一般会待在家中迎接亲朋好友的拜年,主人则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。初二以后才会到亲戚朋友家拜年,在互相拜年时,一般都会带一些礼品,如:柑、肉干、贺饼、礼篮等等。大人们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和亲戚的孩子们发红包(压岁钱)表示祝福。
捞生
大年初七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,其中的一道菜更是意义非凡,他们把这道菜叫做“捞生”,“七彩鸿运捞生”
红萝卜丝(象征鸿运当头)
生鱼片(象征年年有余)
青木瓜丝(象征青春永驻)
坚果、花生碎粒及饼干脆片(象征遍地黄金)、
五香粉与胡椒粉(象征五福临门)
香油(象征财源滚滚)
酸甜酱与酸桔汁(象征甜甜蜜蜜)
七彩鸿运捞生是南洋一带大受欢迎的新年风俗。尤其流行于香港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。七彩缤纷的鱼生有七彩灿烂的好意头,而“捞起鱼生”这个名称,又有风生水起及越捞越旺的意思。
逛庙会
每到新春期间,马来西亚各大寺庙都会张灯结彩,挂起红彤彤的灯笼,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美食,手工及文化摊位,更特备了舞狮表演,大旗鼓,武术表演,传统童玩,剪纸艺术及烟花等活动,节庆气氛非常浓厚。
拜天公
马来西亚的初九拜天公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,这个节日源于福建闽南地区,是玉皇大帝的生日。在马来西亚,这一天被视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,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。
在初九这天,马来西亚的华人会准备各种供品,如甘蔗、水果、糕点等,以表达对玉皇大帝的敬意和感激。这些供品中,甘蔗是必不可少的,因为甘蔗在福建话中与感谢同音,也寓意着感恩和敬意。人们还会点燃香火,进行祭拜,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家庭平安、健康、顺利。
在马来西亚过农历新年,虽然少了些许家的温馨,但却多了份异国文化的碰撞与交融。这样的经历让留学生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文化根源,也更加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。在这个充满欢庆和祝福的时刻,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独特的喜悦和温暖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!